農資打假歷來備受重視,全社會對假農資從來喊打聲一片。然而,假農資至今依舊猖獗。在基層了解到問題的關鍵還是出自執法部門,養魚執法、權力尋租成了公開的秘密,一些“潛規則”成了造假賣假者的保護傘。 現在很多農資店都公開擺放著一些“不怕查”的假冒偽劣復合肥,另一些“怕查”的則藏在庫里。這些復合肥一般由當地小廠生產,“怕查”、“不怕查”,廠家業務員會直接告訴經銷商。
1何為“不怕查”化肥?就是產品雖都不達標或偷減含量,但成分還在。比如總養分含量40%的,卻標識為45%或48%或51%,要不就把氯基復合肥標識為硫基復合肥,這樣做有利于提高零售價格。假冒偽劣復合肥在進入某市場以前,廠家早已和有關部門打好招呼,或繳上一定數額的“保護費”,達成了一種默契,經銷商盡可放心大膽地賣。
2何為“怕查”化肥?就是質量確實很差,廠家從包裝到含量都根據經銷商事先約定專門灌裝。這類肥經銷商一般不會公開出售,而暗中采取一些不正當手段忽悠農民,從而將這類化肥脫手,而賺取不正當的高額利潤。比如在每年的捆綁銷售中,進價60元/捆的地膜,綁上一袋這樣的復合肥,就可以賣50元/捆;將進價35元/袋的碳銨,綁上一袋這樣的復合肥,就可以賣30元/袋。其目的就是:表面上讓農民覺得他的農資產品價格便宜,而暗中卻大肆銷售這類劣質化肥,從而拉動這類劣質化肥的銷量。你想他賣一捆地膜就要虧空10元錢,賣一袋碳銨就要賠本5元,他只有從這類劣質化肥中加倍的撈回來。再加上這類劣質化肥本身就進價較低,加價空間自然較大。這些不法經銷商正是利用這種明降暗升的伎倆,大搞價格游戲,讓不明真相的農民上當受騙。也正是這種批零倒掛的惡性競爭嚴重的沖擊了農資市場的正常經營,使很多正規經營的經銷商無法操作、陷入被動。這也就是為什么近年來業內人士普遍感到農資市場經營困難、舉步維艱的一個重要原因。
3假農資之所以屢禁不絕,根本原因在于監管失控。一是養魚執法、權力尋租。所謂打假,就是假打,打來打去,無非是為了一時新聞宣傳的需要,或是為了某些官員的形象塑造。二是“潛規則”障礙。造假賣假者利用人際關系,通過一系列“公關”手段,上繳一定數額的保護費給有關執法部門,請求在其轄區內獲得庇護,于是假冒偽劣就可以公開擺上貨架銷售了。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業內普遍反映相關部門打大不打小、打真不打假的真正原因——為了局部地區或小部門利益,不惜犧牲農民利益已成頑疾。只要這類頑疾存在,假農資就很難被真正清出市場,坑農、害農事件就難以銷聲匿跡。
看來,首先打掉其后的保護傘,才是農資打假重中之重。也只有這樣,農資市場才會進入一個健康的發展軌道,農民才會有一個放心的購物環境,企業、經銷商、農民的利益最終才能真正得以保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