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現代畜牧業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產業,是保供給,促穩定的戰略產業。謀劃好、引導好“十三五”時期現代畜牧業發展,對于新常態下經濟欠發達地區建立和完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解決農業是“四化”同步發展的短腿,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問題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本文就經濟欠發達地區“十三五”期間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定位、戰略、模式和機制的一些思考作以簡述。
一、關于發展定位產業發展定位是指某一區域某個產業根據自身具有的綜合優勢和獨特優勢、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產業的運行特點,確定產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畜牧業發展定位雖然在同類的不同地區因資源的稟賦性差異而功能定位有差別,但總體發展定位在同類地區應大致相同。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十三五”期間現代畜牧業的發展定位應緊緊抓住國家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和區域發展戰略等重大歷史機遇,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保障產品質量安全為重點,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用“四化”同步發展理念引領產業,用現代物資和科技裝備提升產業,用市場理念發展產業,著力推進產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推動現代畜牧業發展實現三大目標。 1. 帶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增長極現代畜牧業是承農啟工的中軸產業,涉及種植業、養殖業、獸藥、飼料工業和畜產品加工、營銷、倉儲物流、餐飲服務與觀光休閑旅游等相關產業,具有產業關聯度高、關聯性強、綜合優勢較強、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等特點,決定經濟欠發達地區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必將成為帶動農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增長極,群眾增收的朝陽產業。 2. 保供給、促穩定的戰略產業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方針,保障肉蛋奶有效供給,是保障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任務。并且隨著我國人口總量增長、收入水平提升、城鎮化加快推進,肉蛋奶消費需求呈剛性增長。更為重要的是隨著食品消費結構的升級,確保產業發展和產品質量雙安全,實現產業平穩發展、產品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顯得更加迫切。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具有現代畜牧業發展優勢區域的特點,決定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是保供給、促穩定的戰略產業。 3. 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產業縱觀全球,農業發達的國家,畜牧業相對種植業規模經營而言,具有資本密集程度更高、技術集約化優勢更明顯、在經營規模上更容易突破的特點,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先導產業。經濟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種養循環、產加配套、糧飼兼顧、農牧結合,有利于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轉型升級,可以在農業中率先實現現代化。 二、關于發展戰略產業發展戰略就是一定時期內對產業發展方向、發展速度與質量、發展點及發展能力的重大選擇、規劃及策略,以解決產業的發展問題,實現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十三五”期間,經濟欠發達地區現代畜牧業的發展戰略應遵循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相關準則,結合獨特的區位特征、自然經濟條件和人文環境,突出實施以下六大發展戰略,以推動形成集群化發展的產業組織格局、多元化主體的科技創新格局、點線面結合的網絡狀空間分布格局以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特色突出、競相發展的現代畜牧業發展新格局。以創新產業發展方式、提升產品質量拓展和延伸產業功能為重點的優質高效發展戰略;以圍繞優勢主導產業構筑產業集群、依托龍頭企業打造重點產業鏈、構筑創新體系增強綜合競爭力和完善服務體系,優化集群發展環境為重點的產業集群發展戰略;以產業重點發展資源聚集區、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依托資源布局休閑觀光項目和推進區域產
業協調發展為重點的空間梯度推進戰略;以全力推進生產標準化和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為重點的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戰略;以加強資源保護和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的生態保護可持續戰略;以推進商標注冊和產品認證和打造區域產品整體品牌形象為重點的品牌價值提升戰略。 三、關于發展模式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外部經濟環境深刻變化和產業發展理念不斷創新,國內外畜牧產業發展呈現生產區域集聚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產品結構高級化、產品質量安全化和生產環境生態化等新趨勢,各地立足自身條件和資源稟賦,開展了一系列有益探索,探索許多的發展模式,歸納起來,“十三五”期間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進程的可借鑒推廣組合模式。發展綠色循環養殖模式,節能減排增效益。發展“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的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健全完善標準體系,大力開展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創建活動,破解產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難題;發展“養殖戶、專業合作社、企業”的共生共贏模式,健全完善各環節利益聯結機制,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產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的難題;發展“融資、擔保、貸款”的聯動金融模式,
創新融資機制,搭建現代畜牧業融資平臺,破解產業發展融資難的難題;發展“生態種養結合、糞污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建設模式,實現現代畜牧業生產與種植業有機結合,破解產業發展污染治理的難題;發展“基地、集散地、產品加工進入市場”的直通直達交易模式,破解養殖生產效益低、信息不暢、市場波動大的難題,以拓寬產業發展、群眾增收空間,促進產業跨越發展。 四、關于發展機制面對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農業發展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建設現代畜牧業面臨的
問題和挑戰也更復雜,必須不斷創新發展機制,適應新常態發展的需要。創新部門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產業工作評價考核機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解決制約畜牧業發展中的發展方式轉變難、融資難、產銷不通暢等具體問題;創新扶持政策,發揮財政扶持資金的杠桿撬動作用,安排專項資金,采取先建后補、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引導銀行、保險和社會資本支持現代畜牧業發展,拓寬畜牧業融資渠道,為促進現代畜牧產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創新產業化經營機制,圍繞做優做強的目標,采取培育與引進相結合,大力扶持發展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和企業經營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大力推廣“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等產業化經營模式。并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濟組織,通過委托養殖、訂單收購、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與農戶建立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使企業與農戶建立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形成以龍頭帶動基地建設,以基地建設促龍頭發展,各環節相互促進的產業化一體化經營機制;創新科技服務,圍繞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技術需要,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務網絡,改善科技推廣服務條件,增強服務功能,采取農科教結合的辦法,大力實施參與式、培訓式、帶動式、示范式等新型科技推廣方式,大力推廣良種繁育與雜交改良、飼草飼料資源產業化開發與安全高效利用、健康養殖過程控制、養殖廢棄物減排與資源化利用、質量安全控制、疫病防控等關鍵性技術推廣應用,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云南文山州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劉學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