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內養豬行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但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歸根結底,在于國內科學養殖基礎比較薄弱,養殖現狀比較散亂,養殖環境和飼養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并缺少必要的規劃。從技術層面來講,近幾年來,國內養殖技術的發展還是很快的,尤其是以大型農牧企業為代表的科研團隊,將企業資金和科研力量很好的結合起來了,發明專利在農牧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這對農牧行業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訊號。
推動國內科學養殖、健康養殖的發展,除了國家相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的政策引導之外,大型農牧企業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從目前的情況來,正大、雙胞胎、大北農、新希望這些企業,將科學養殖、健康養殖的概念具體化、數字化,像正大豬三寶、雙胞胎420或640模式之類的,從抽象變為具體模式,什么階段飼喂什么樣的飼料,飼喂多少,很精細,更加容易為養殖者理解、接受。
腸道是豬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和利用的主要器官,也是最大的免疫器官。仔豬腸道的健康發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豬的健康狀況和疫病的發生,是動物營養研究的一個大課題,也是養殖業亟需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國內養豬現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死亡率高、發病率高。我曾經在一個豬業論壇上說過,現在豬的很多疾病是由飼料霉菌毒素破壞豬的免疫系統,繼而和病毒、細菌混合感染引起的,是我們整個養殖業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的原因。國內現在仔豬死亡的原因仍然說不清楚,斷奶前后的死亡還很多。但是,我認為,在眾多的問題中,營養和飼養管理因素應該是最關鍵的問題,也就是腸道吸收營養物質能力的這個問題。
當前養殖業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環境中呢?高病原的環境。斷奶前后這個階段,仔豬腸道生長不夠健全,免疫系統還不夠健全,對疾病的抵抗力還不夠強,怎么樣去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提高仔豬的成活率,這是我們大家都在思考和摸索的一個問題。其實,抵抗力不強的問題說到底是營養、營養管理和飼養管理的問題,解決了營養吸收的問題,仔豬死亡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一大部分。
仔豬從出生、斷奶到成活,在這個過程中,都是十分脆弱的,要注意防止疾病的侵害。解決營養物質吸收的問題,關鍵在于解決仔豬腸道的健康問題,也就是小腸絨毛生長的問題。仔豬的小腸絨毛生長得越好,對飼料營養物質的吸收也就越多,身體就更加健壯,免疫系統對疾病的抵抗力更高,自然更容易成活。我了解到,近些年來,我國這些大型飼料企業,都花費了很多資金和精力投入到仔豬前期生長的研究中去,他們的營養套餐都注重仔豬小腸絨毛的生長,都將飼料營養與飼養管理結合起來。在當前高病原的環境中,適當提高前期料飼喂的比重,對仔豬的成活很有益處,而且腸道發育的好,后期長豬也會更快。養殖者應該具有這個意識,寧愿在斷奶前后多投入一些成本,也不能讓一頭仔豬死亡,尤其是在高豬價時期,死一頭仔豬的代價往往是節省下來的這些飼料成本的好幾倍。
我注意到,目前的豬價一路上升,行情比較好。在這樣高豬價、高病原的背景下,適當多飼喂一些前期料,是具備這個條件的。有些企業,像前面提到的雙胞胎集團的640模式就很契合時機,前期料從斷奶喂到仔豬80日齡,腸道發育的很完全了,仔豬抵御疾病能力更強,生長更加迅速。現在豬價這么好,多養活一頭仔豬就多賺一些,養殖戶也愿意投入。
注重仔豬前期生長已成為一個趨勢,這對科學養殖、健康養豬的發展也是一個很好的注腳。營養元素的合理吸收,對斷奶步入發育階段的仔豬來說,顯得很重要,這個就像小孩一樣,小時候營養好,就長得高,長得壯,不怕生病。豬也是同樣的道理,前期發育的好,后面就長得會更快、更健康。(來源: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 作者:譙仕彥教授 )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