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財,首先要求知,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術,才能闖出一番事業并立于不敗之地。”這是阜蒙縣扎蘭營子鎮木頭規力格村的孫德成向記者道出他靠養豬致富成為科技養豬大戶的成功秘訣。
今年41歲的孫德成由于家庭貧困,初中畢業就開始在家務農,貧困的生活留給他的記憶就是苦,他不甘心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那時候唯一的想法就是如何才能致富,過上好日子。
婚后,孫德成了解到妻子家種田打下的糧食就用來養豬,于是孫德成便產生了養豬的想法。在鎮、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孫德成通過自籌資金和畜牧貸款建成了2000 多平方米的標準化豬舍,開始了養豬的漫漫征程。
剛剛起步的養豬業,規模不大。2006年他籌資100余萬元買來豬崽,建造豬場,當地科技人員給他提供了資料,防疫站的負責人也為他提供了技術輔導,使他在養豬的預防、種豬、繁殖上獲得了全新的理念。每天勞動結束,他就和妻子翻看這些資料,探討各種養豬技術。
在孫德成看來,做買賣誰都沒長前后眼,賠錢的買賣固然要少做,但干事情要看長遠。2006年,養豬市場不景氣,多數養豬戶養殖成本與收益基本持平,無利可圖還要搭上工夫,許多養豬戶紛紛考慮縮小規模,可孫德成卻考慮上設備,擴規模。
采訪中,孫德成告訴記者:“行情起伏是正常的事情,養豬不能太短視。”于是,他認真總結教訓,更加努力鉆研技術,向防疫站的同志請教。他重新選擇優良品種,加強清潔衛生工作,對豬圈進行一月一次的消毒、清洗。他不斷摸索飼料的配方,不斷改進技術,總結出用米糠、玉米、麥麩等配出的飼料豬最愿吃,并且成本低廉。在診病方面,他更是通過長期積累摸索出一套方法,即“一看二摸三聽四查體溫”。
通過自己不斷的探索與努力,到2011年他就養到40多頭母豬,年出欄700多頭,收入20多萬元。孫德成富了,但他心里還有鄉親們。于是,他主動當上了養豬的老師,教鄉鄰們養豬,把自己的經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在他的帶動下,周圍不少鄉親都養了豬。問起他今后的打算,孫德成說:“我想擴大規模,計劃再建一個上萬平方米的養豬場。我能夠走上富裕的道路,是國家的政策好,又得到了各級領導的支持和鼓勵,得到了各部門的協助和指導,能有今天也離不開鄉親們的支持和理解。我希望在養豬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來源:阜新新聞網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