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中國畜牧獸醫報
現代工廠化養豬的生產效果,既取決于豬本身的健康狀況、遺傳性能和生產水平,又取決于飼喂飼料的數量和質量,同時也取決于豬所處的生存和生產環境。然而環境這一重要因素常被養殖者所忽視,以致養豬出現寡產、多耗、低效,產品也因質量問題難以入市。
溫度當環境溫度適宜時,豬能保持體溫正常,飼料的利用也最為經濟,生產性能可得到充分的發揮。仔豬出生后1日齡~3日齡保持30℃~32℃,4日齡~7日齡需要28℃~30℃、15日齡~30日齡可減為23℃~25℃,斷奶仔豬則要21℃~22℃,1頭80公斤重的肥豬,要求適溫為21.2℃。
濕度即空氣的潮濕程度。濕度過大或過小,均可減弱豬的抵抗力,易得皮膚病和呼吸道病,對生長發育和產仔都不利。一般要求密閉式無采暖設備的豬舍,公豬、母豬、幼豬適宜的相對濕度為65%~75%,肥育豬為75%~80%;有采暖設備的相應降低5%~8%。舍內濕度可用濕度計進行客觀測定。
氣流指的是舍內空氣的流動,其流動量與流動速度對豬的生存和生產都有直接影響。熱天,它有利于豬體散熱;冷天,它增強了肌體散熱,加重了寒冷對豬的威脅,增加能量消耗,使生產力下降。故舍內氣流速度以每秒0.1米~0.2米為宜。據此,夏天應充分進行對流通風(賊風除外),如打開豬舍窗戶或使用排風扇等,以加速豬體散熱。冬天在寒冷的氣溫條件下,即使密閉式豬舍也應保持相當的氣流,以使舍內的溫度、濕度與空氣保持合理穩定,有利于將污濁的氣體排出舍外。
有害氣體豬的呼吸、排泄以及排泄物的腐化分解,不僅使舍內空氣中的氧分減少,二氧化碳增加,而且產生了氨氣、硫化氫、甲烷等有毒有害氣體,對豬的健康和生產都有極其不利的影響。從科學角度出發,要求舍內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得超過1500ppm(即0.15%),氨氣含量最高限為26ppm(即0.0026%),硫化氫含量不得超過10ppm(即0.001%)。此外,舍內的灰塵和微生物落在豬體和飼料上也是一大危害。故加強衛生與消毒工作應為養豬生產的日常程序。
噪聲舍外、舍內所產生的種種噪聲,還有豬自身產生的噪聲,對豬的休息、采食、增重等都有不良影響。要求養殖場內的噪聲不得超過85分貝。現代工廠化養豬應選用噪聲小或帶有消聲器的機械設備,有條件的在豬舍內放輕音樂更好。
圈養密度經濟合理的飼養密度不但可以降低養殖成本,還可以減少豬只引發惡癖,如隨地排便、咬尾咬耳等問題的發生,保證衛生安全。合理的養殖密度是:35公斤~50公斤重的豬,每頭應占床面0.45平方米;51公斤~90公斤重的豬,每頭應占床面0.8平方米。此外,在運輸過程中,要在氣溫較低、密度稍小的情況下進行。
因此,在場址選擇、場內布局、豬舍建設、飼養管理、衛生防疫、環境綠化、污水處理等方面加以認真落實,只有采取綜合性的科學措施,方可不斷提高養殖水平,取得應有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