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是肉類生產和消費大國,肉類食品行業已逐步成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對促進農牧業生產、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繁榮城鄉市場、保障消費者身體健康和擴大外貿出口增長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我國開展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20年,是肉類食品從短缺走向充裕的20年,也是肉類行業從落后走向發達的20年。那么,我國肉類食品質量狀況如何呢?
我國肉類食品行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肉類產品總產量從1790萬噸增加到7400萬噸(2004年為7244.8萬噸),增長三倍以上,人均消費肉類食品達56公斤/年。我國肉制品總產量占世界肉制品總產量的27.3%,豬肉、羊肉和蛋制品總產量居世界第一,禽肉總產量居世界第二,牛肉總產量居世界第三,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03年我國肉類食品生產總值954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16%,占農業生產總值的32.1%.這些數字表明20年多來我國肉類食品行業發展迅猛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的20年,也是肉類行業發展的20年。目前我國擁有規模以上的肉類加工企業2155家(銷售額在500萬元以上),其中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企業33家,20億元以上的企業14家,50億元以上的企業4家,年銷售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有2家,一些企業在技術裝備、產品品種、市場競爭力等方面也具備了較強的實力。
2003年開始,肉類食品加工已經納入了市場準入管理計劃。2005年6月,經嚴格審查,全國取得肉制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已達到1328家。這些企業經過技術改造,從廠區環境、技術裝備、工藝布局、質量管理、過程控制、產品檢驗、人員素質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這些條件為達到肉類食品的質量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肉類行業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圍繞肉類食品加工的必備條件,如食品加工機械、包裝機械、包裝材料、食品添加劑等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從肉類加工、流通,到銷售冷鏈的形成為肉類食品行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肉類食品生產企業加工條件的提高,社會輔助條件的改善,為肉類食品產品質量的提高創造了有利的環境。近年來在肉類食品行業涌現出一些知名的品牌,在這些名牌產品的帶動下,肉類食品的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
我國肉類食品質量情況
肉類食品產品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肉類食品的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是在1990年開始的,第一次監督抽查安排了京、津、滬三市,抽查結果顯示上海合格率為70%、北京50%、天津30%,總體合格率為50%.主要質量問題是微生物超標嚴重,食品添加劑、亞硝酸鹽殘留量超標嚴重。產生的原因是當時多數企業的加工條件達不到要求,衛生管理較差,肉類食品的包裝還處于低級階段,散裝肉食品較多,流通環節引起的二次污染也比較嚴重,加上多數企業的加工水平不高,隨意添加亞硝酸鹽的現象較多,而引起產品不合格。此次抽查結果公布以后,在全國引起了很大震動,各地肉類食品行業紛紛改造企業,改善加工條件,加強衛生管理,進一步提高產品包裝,著手從加工生產--流通--銷售加強建設,加強質量管理。經過多年努力,肉類食品的產品質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微生物指標已經得到了控制。近幾年的監督抽查結果顯示,微生物指標超標的很少,由于企業加工水平的提高,作為護色劑的亞硝酸鹽也得到了控制,這幾年的監督抽查也未發現亞硝酸鹽嚴重超標的現象。
在國家監督抽查的同時,企業自愿申請各種認證。肉類食品行業ISO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產品認證和HACCP認證搞得紅紅火火,尤其是規模以上的企業,為了加強企業管理水平,紛紛走體系認證的路子。以2005年中國肉類協會排出的肉類行業50強64家企業為例,通過食品質量安全HACCP認證的有47家;通過ISO9000認證的企業有57家;通過國外出口食品注冊企業46家;有8家企業獲得中國馳名商標;25家企業的28種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的稱號。歷年監督抽查結果顯示,這些企業生產的肉類食品質量是有保證的。
隨著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水平的提高,肉類食品中人們常見的問題基本得到控制。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和引起人們恐懼的亞硝酸鹽嚴重超標的現象沒有了,廣大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和食用。應該說肉類食品經過20年來的監督抽查,一般性的質量問題已得到解決,肉類食品質量明顯提高。
畜禽屠宰業的技術上了一個較高的檔次。1997年底,國務院頒布了《生豬屠宰管理條例》,將畜禽屠宰業納入法制管理,條例的主要內容是實施定點屠宰,對企業的廠房建筑、設備設施、工藝流程、人員要求和屠宰操作進行規范,各地依法對屠宰行業加以整頓,一大批不合格的屠宰場和私屠戶被取締。同時一些有識之士紛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興建了一批畜禽屠宰企業。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達到高度現代化的生豬屠宰企業有30余家,牛羊屠宰企業、禽類屠宰企業80余家。2004年屠宰生豬20萬頭以上的企業達45家,年屠宰牛1萬頭以上的企業13家,年屠宰羊10萬頭以上的企業3家,年屠宰雞2000萬只以上的企業16家,年屠宰鴨1000萬只以上的企業5家,年產鮮蛋3000噸以上的企業3家。由于這些企業的興起,我國畜禽屠宰業技術上了一個較高的檔次,基本解決了消費者吃放心肉的大問題。
2004年春節前,我國突發了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疫情。面對重大疫情,各級政府部門極大重視,采取了強硬措施,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了大面積專項監督抽查,使禽流感疫情很快地得到了控制,保護了大部分禽類養殖企業、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
2005年四川發生豬鏈球菌中毒事件,危害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國家質檢總局對此非常重視,隨即組織力量,查明事實真相,然后又組織8個檢測部門,對全國各省、市的豬肉鏈球菌進行了徹底盤查,使事件很快得到解決。
我國肉類食品問題分析
我國從事肉類食品生產的企業眾多,從業人員50余萬,目前還處于先進的現代化企業與作坊式企業并存、先進的流通方式與落后的流通方式并存、發達的城市大市場與分散的農村小市場并存。這種經濟結構使肉類食品安全管理的難度增大。肉類食品衛生質量控制是一個從飼養供給、畜禽養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產品流通到消費者餐桌的鏈條式過程,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發生衛生質量問題,控制難度極大。由此可見在養殖屠宰加工和流通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生物污染和化學污染等隱患。所以近年來監督抽查結果表明,一般性質量問題得到控制以后,合成色素、防腐劑、復合磷酸鹽等問題又呈現出來,影響了肉類食品的質量。
我國肉類食品展望
目前,我國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一個比較長的時間內,我國的經濟將保持高速度增長,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要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這種宏觀大勢為肉類食品行業的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肉類制品的加工現在已納入生產許可證管理的范圍,全國各地正在對肉類制品企業進行改造和整頓。只要我們加大產品及市場整頓力度,推進肉類生產大工業化,強化肉類安全保障體系,制定畜禽屠宰和肉制品生產與流通法律法規,完善和提升技術標準,嚴格市場準入制度,建立肉類食品企業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完善流通領域環節,加強人員培訓,繼續加大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力度,肉類食品行業將出現一個大好的局面。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