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尚是短時間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衣著打扮、飲食、行為、居住、消費、甚至情感表達與思考方式等。乍一看和品牌似乎沒任何相通之處其實細細的想來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品牌成為時尚,品牌也就成為了人們樂于接受和容納的標志,當品牌成為一個個時尚的標志(當然這種標志或狀態應該是延續性的)。也就構成了品牌的整體進步。就如同一波一波的時尚風,構成了整體社會的前進。
品牌需要時尚化,在主體品牌延續拓展的基礎上為品牌加入更多年輕化、時尚化、符合時代的因素,使得品牌的發展得以與時俱進,符合消費者需求。這其實是品牌形象的時尚化;品牌傳播亦需要時尚化,單純的以硬廣、單一的廣告傳播,帶來的品牌影響力不僅受眾接受程度邊際遞減,還帶來了品牌的老化、消費增長不足等一系列原因。
“虛實結合”打造時尚化的品牌形象
“創新—打造品牌核心”乃實招,利用創新品牌更新的形象豐富主體品牌內涵,使主體品牌“與時俱進”顯示時代化的特征、創新產品或者對已有產品包裝提煉,打造核心產品。例如洋河酒廠在藍色經典系列未出現之前,默默無聞。當藍色經典系列作為洋河酒廠的創新核心產品進行推廣時其符合受眾需求的品牌定位彌補了企業本身的品牌老化的短板,使得企業發展規模得以迅速提升,而產品高端、優雅和高品質的產品特質也會轉介到洋河的其他產品身上使之看起來與同價位的產品不同。
“虛招”精準分析實現品牌藍海,在已有產品結構的基礎上,對產品特點進行分析放大,挖掘品牌定位的藍海,例如五谷道場的非油炸,非油炸即是時尚。引導了消費時尚風潮。
時尚的東西得到了特定群體的大部分認同,品牌是一種消費習慣,說白了其實是一種情感上的信任,是消費者產生持續購買行為的紐帶。品牌迎合了消費者需求才能大大減少消費者認知認同的過程。消費者購買產品,功能性訴求能最先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但真正推動消費者購買行為產生的還是隱藏于功能性訴求背后的東西。例如運動品牌行業,安踏、李寧、阿迪達斯眾多的品牌投放的軌跡類似—“五套集中投放”,利用高頻次、高曝光率的形式對提升品牌知名度,貌似“很響”的品牌實則其邊際利潤率亦會隨著廣告費用的大幅提升而下降。除去功能性訴求的廣告,將LOGO全部遮蓋,在消費者中做調研。大部分人會產生混淆。對品牌的清晰度便會大打折扣。這便是高頻次、高曝光、同質化的傳播帶來的不良后果,行業競品產品同質化現象本就嚴重,若不加以區分,在競品品牌圍剿的情況下,價格戰成了銷售利器,這是一種惡性循環的品牌模式,對企業的長久發展百害而無一利。大家的癥結其實就是未將運動背后的精髓提煉并加以區別。
那么對于運動品牌而言,背后的東西是什么?
是精神,是運動背后的那種舒爽,提倡的是一種戶外生活,一種輕松向上的生活狀態,擺脫室內的束縛、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享受輕松、休閑的生活狀態,這些正是符合大多數人的運動品牌消費觀—并不是為了運動購買,而是為了戶外休閑時能更好、更輕松。本質上來說這其實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年輕化、時尚化。因此運動品牌更應重視時尚化品牌的塑造。
打造時尚化的品牌傳播:
時代在進步,“消費者接觸習慣漂移現象“越發的明顯。70-80的主力消費群體拿著報紙仔細研讀的時代正在改變,他們也開始慢慢習慣了電腦、互聯網帶來的便利生活、新鮮樂趣。80后的新興消費人群接觸習慣更為復雜,針對性也更加明確。對品牌傳播的形式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目前的發展趨勢看,品牌影響力的塑造大部分需要一個集中爆發點,有選擇短時間大面積的廣告攻勢實現品牌影響力的;有通過事件傳播、事件營銷形成品牌影響力的。還有通過請形象代言人的實現品牌影響力等等。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短期內的品牌影響力,長久的品牌影響力若成為常態的形式,對于受眾來說便淪落進不痛不癢的境地,品牌傳播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這其實是品牌傳播中的“青蛙效應,”當品牌傳播的形式、內容限于常態,消費者接受品牌的能力便會逐步降低,進而被其他新品取代。典型的例子,王老吉在地震期間捐款門事件,讓王老吉品牌影響力在短期內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但從09年底到目前為止,王老吉的品牌傳播再無大動作,繼續下去將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幸好最近喜見王老吉的亞運營銷。
如何打造時尚化的品牌:
創新明星產品,以子品牌戰略速度打開運動時尚的品牌藍海。形成與其他品牌的區隔,不僅能提供更多的品牌溢價,亦為整體品牌的發展起到了推動融合的作用。
“公關與廣告并舉”,公關能將品牌更近距離展現在消費者面前,不僅增加了品牌的活力,亦能將品牌內涵—“時尚化的特征”完美的展現。
階段性的品牌目標為了迎合階段性的消費者消費習慣,以階段性的品牌風潮帶動整體品牌的向前發展,將品牌傳播下沉到消費者中間去。以階段性的公關活帶動全年甚至是幾年的品牌傳播,意圖使品牌永葆活力。
做品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戒驕戒躁在實際操作中,搭搭順風車,將某個時期的品牌消費塑造成一股時尚風,對品牌的成長,企業的持續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