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品牌的發展大體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 1.舊中國時代 舊中國時代,列強入侵,戰火頻仍。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掠奪我國的寶貴資源,又向我國傾銷產品。薄弱的民族工業受到嚴重的沖擊和破壞,劫難重重。市場上洋貨日俏,土貨日絀。洋貨充斥我國的大部分市場,民族品牌幾乎出現真空現象。解放前的大上海,商店里銷售的商品80%以上是洋貨。1872年,法國軒尼詩白蘭地酒中的科涅克(又稱干邑)XO進入上海;1928,可口可樂出現于上海和天津等地;1936年奔馳汽車進入我國市場。 這一時期,我國的土品牌如北京盛錫福帽子、杭州張小泉剪刀等大多還屬當地品牌。由于經濟落后,加上長期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其知名度不高,一般不為我國廣大消費者所熟悉和了解。 2.計劃經濟時代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因為物資短缺現象隨處可見,因而這種經濟被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稱為“短缺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作用被否決,競爭被看作資本主義爾虞我詐的產物。企業成為政府的附屬物,品牌失去了生長的土壤,也失去了應有的活力。由于商品供給不足,人們在購買產品時沒有挑選的余地。例如手表只有上海、海鷗,自行車只有飛鴿、永久、鳳凰、紅旗,收音機只有紅燈、紅梅,服裝以“老三色”為主,等等。 3.市場經濟時代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企業漸漸成為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競爭意識貫穿于企業整個經營決策過程中,品牌進入了自由發展時期。1982年,江蘇鹽城燕舞公司進京展銷,首先在《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和北京電視臺投放廣告,繼而在中央電視臺也連續播出廣告,拉開了品牌營銷的序幕。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廣東健力寶集團花巨資購買了此次運動飲料的專賣權,并出資1600萬元贊助第十一屆亞運會,成為國內最大的廣告贊助商。健力寶的公關贊助活動具有里程碑意義,他推動了我國市場營銷的發展,增強了國民的品牌意識。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的品牌意識日益增強,品牌競爭也日漸突出。在競爭中,我國各個行業都涌現出了一些著名品牌。例如: 家電行業有海爾、新飛、長虹、康佳、TCL王牌、美的、格蘭仕、格力等; 計算機行業有聯想、方正、長城等; 服裝行業有杉杉、雅戈爾、紅豆、鄂爾多斯、波司登等; 煙酒行業有中華、紅塔山、五糧液、茅臺、瀘州、青島、燕京、珠江等; 飲料行業有健力寶、嶗山、娃哈哈、維維、椰樹、露露等; 鞋業有森達、康奈、雙星、金猴、富貴鳥、回力等; 家庭用品行業有雕牌、立白、白貓、安爾樂、美加凈、大寶、盼盼、樂凱、好孩子等; 食品行業有雙匯、金鑼王、蓮花、華龍、福滿多、光明、蒙牛、伊利等。 雖然中國品牌還不具備與國際知名品牌抗衡的實力,但畢竟有了長足的進步,產生了質的飛躍。而十幾年前,中國產品的展覽會還令外國參展商哭笑不得。日本《日經周刊》報道說:“笨重的烤面包機,粗糙的焊接器,大如坦克的電冰箱,似乎應該排在‘五一’勞動節游行隊伍的前列。最實用的東西,卻落后世界潮流20年,中國制造的產品幾乎只能銷往第三世界。”現在,中國生產的許多產品的質量可與日本貨相媲美,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改革開放20多年,我國涌現出一大批優秀品牌,其中一些品牌比如海爾已經打入國際市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隨之而來的另一個現象是外國品牌的大量涌入。路上跑的奔馳、寶馬、豐田、本田,嘴里喝的人頭馬、馬爹利、軒尼詩、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等,外國品牌隨處可見。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發展,以及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國民對民族品牌越來越有信心。現在,除了轎車、攝影攝像器材、彩色膠卷等少數行業以外國品牌為主導之外,其它絕大部分行業,民族品牌已經占據了主要位置。有的洋品牌已被擠壓到市場的低端,其品牌的含金量正在大幅縮水,民族品牌變得越來越響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