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帖開始將連載楊先生及其弟子相關簡介與圖片
楊鳳同志出生于1920年1月,1951年參加工作,1979年3月晉升為教授,1998年評為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980-1986年擔任四川農學院院長、四川農業大學校長,現任四川農業大學名譽校長。國家杰出高級專家,博士生導師,1990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是我國動物營養學科的拓荒者。
為 國 立 志
1945年,24歲的楊鳳同志尚未從昆明西南聯大畢業,便考取了公派留美的資格。楊鳳同志在西南聯大讀的是化學系,報考公費留學考的化工,可臨走時,有人動員說“中國很窮,很缺乏農業人才,希望有人學農業”,楊鳳同志于是決定改學畜牧。
云南麗江,盛產好馬。出生在云南麗江的納西族小伙子楊鳳,自小便對馬很感興趣。在美國依俄華州立大學讀本科時,楊鳳同志遇上了一位對養馬有很深造詣的教授。報考碩士研究生時,喜歡馬的楊鳳很想成為這位教授的學生。但教授說,你們中國豬最多,你應該去學養豬,學養馬是沒有前途的。楊鳳聽從教授有勸告,拜在了一位著名的養豬教授的門下。
1951年,楊鳳同志即將獲得動物營養學博士學位的時候,周恩來總理歡迎海外留學生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講話傳到美國,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中激起了極大的反響。這時,先期回國的華羅庚教授在美國《華僑日報》上發表了著名的《歸去來兮》。這些,都深深打動并影響了楊鳳。
楊鳳向校方提出了回國的要求。這令他的導師十分驚訝:“你是不是瘋了?”導師怎么也不理解他為什么要放棄即將到手的美好前程,回到又窮又落后的祖國。面對導師的苦苦相勸,楊鳳絲毫不為所動。最終,他沖破層層阻撓,于1951年回到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
矢 志 報 國
回國之初,楊鳳同志了解到農民養一頭豬要花幾年的時間,不禁感觸萬分:“中國的養豬業太落后了!”從此他將他的目光牢牢地盯在了養豬上,這一盯就是近半個世紀。
最初,楊鳳同志受聘于北京農大,后應主持西南地區文化教育工作的楚圖南先生之邀,到西南農學院畜牧系任系主任。沒多久他又轉到川大農學院,1956年,川農在雅安獨立建院,他便一同來到偏僻的雅安,工作至今。
在以后的幾十年里,他嘔心瀝血、含辛茹苦。為了作調查、搞研究,他到過一百多個縣、鄉。他常常背起被蓋到豬場蹲點,條件再差,也毫不在意。
正當他大展宏圖的時候,反右開始了,不久又是文革,楊鳳同志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從不抱怨。在下放農村期間,他喂豬、掃圈、挑糞、種地,樣樣干得出色。即便在精神上極壓抑的時候,他也沒放棄養豬研究。在當時提僅僅是養豬以青粗飼料為主、精細飼料為輔的大氣候下,楊鳳同志憑著一個科學家的良知,冒著政治風險,指出養豬應講科學,應走配合飼料的道路。他的這一說法,在當時受到嚴厲的批判。無奈,他只好對如何利用纖維酶提高粗飼料的營養價值進行研究。他參照美國的做法,率先在國內提出用消化能替代的觀點,這使我國有了更科學的能值評定體系,對我國豬的營養研究具有重大影響。
1978年,科學的春天到來了!楊鳳同志進入了他科研的黃金時期。四川省是我國養豬最多的省份,約占全國1/6,僅次于蘇聯和美國。但長期以來,由于缺乏適合我省生產條件的飼養標準,致使養豬生產水平很低,飼養浪費很大,出欄率低,經濟效益差。為了解決這一生產上和理論上的問題,楊鳳同志于1979年開始主持了四川豬的飼養標準的研究,其成果獲得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獎。這一研究,在學術上突破了國際豬營養需要標準的常規模式,突出反映了國際豬營養研究的新進展,是我國科技起點水平高的豬營養需要標準之一。其中,他提出的后備種豬的營養需要標準,在國內屬首創。在研究中,楊鳳同志很善于把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與中國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注重從國內和省內的實際出發。在四川豬飼養標準的研制中,他將生長豬按其生產性能的高低分為6個等級,以分別適用于高、中、低不同的飼養條件。這樣,條件差的邊遠山區也能應用科學的飼養方法,不同的豬種也可按其生產性能高低選用相應的標準。這一標準對四川養豬生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配合飼料工業的迅速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年均新增社會純收入3100多萬元。
此后,楊鳳同志還主持了南方豬的飼養標準的研究與制訂,參加了中國豬飼養標準制訂的協作攻關,主持了四川和我國南方各省豬的飼料營養價值評定。針對四川土壤及飼料中缺硒、鋅地理分布廣,危害人畜健康和影響生產這一問題,他還主持了四川畜禽對硒和鋅的需要量及其缺乏癥的防治研究,揭示了畜禽體內硒、鋅狀況的定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提出了早期預測缺乏硒、鋅的科學方法。如今,四川的養豬飼料報酬從大于5.0:1,減少到現值3.0:1,養豬的數量由5000多萬頭增長到約8000萬頭,年出欄率由50%增長到150%,楊鳳同志在其間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研究中,楊鳳同志非常注重選擇那些能推動生產發展的項目。他進行的“瘦肉型配套系豬選育及飼養”研究,是四川省“九五”重點攻關課題。他的思路是,通過提高產仔率,減少種豬來提高經濟效益。他將產仔數很高的太湖豬與長得快的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雜交,使母豬產仔數提高了30%,使農民最終做到高產、高收入。
精 心 育 人
40多年來,楊鳳同志不僅從事研究工作,同時還從事教學工作。1978年以來他培養了博士生31人、碩士生47人。他培養的研究生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在國內領先,與國際水平相當。
楊教授的嚴厲是出名的。一次一位博士做實驗時,沒嚴格按要求做,他就當眾把這位博士狠狠地批評了一通,直到這位小伙子流下了眼淚。
楊教授一生酷愛讀書,一本好書在手,便手不釋卷,他對學生們的規定是:1/3時間讀書、1/3時間做實驗、1/3時間作總結。營養所的研究生們只感到的是生活的緊張,而對那種輕輕松松就可拿文憑的事感到不可思議。
搞他們這行的,要掙錢真是機會很多。很多飼料公司的老板找到楊教授,許以豐厚待遇,但他視之如草芥。他想的是如何把我國的養豬事業搞上去,而不是自己掙錢。他多次提醒所里的老師,要多做學問,而不要“見錢眼開”。而對研究生的管理則更嚴格了。
楊教授嚴謹治學的工作態度和矢志報國的高尚情懷,已成了所里的寶貴精神財富。研究生們深感跟隨楊教授,不僅學會了如何做學問,更重要的學會了如何做人。
在他的嚴格要求和全所老師們的共同努力下,四川農大動物營養研究所在1987年全國動物營養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和學位授予質量評估中獲總分第一,次年又在本學科博士點評估中名列第一,并于1990年被批準為本專業唯一的國家重點學科點,2001年再次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楊教授本人也曾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省部級一等獎四項、二等獎三項。由于他的突出貢獻,1994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他科技重獎,并授予“四川省有重大貢獻科技工作者”稱號。
他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始終嚴格要求自己,雖然年近90歲,但他仍然關心營養所的學科建設和學校的發展,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的具體體現。 |
|